|
守护爱心粥屋的1500天秋日的西安,天朗气清。凌晨四点半,凉风习习的大街小巷在夜幕的笼罩下只有寥寥数人,可对于谢钰来说,此刻正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。 在西安市莲湖区新园路劳动公园北侧的“日行一善粥屋”,她穿上红色的志愿者马甲,洗干净双手,马不停蹄地开始熬粥、切菜、蒸馒头。每天早上,会有三百多人来这家小屋里吃早餐,他们是附近的清洁工、孤寡老人、残疾人……为了守护这个约定,过去的四年时间里,谢钰和她的小伙伴们一直在这里。 “粥屋从五点开到七点,周一到周日都是这个时间,结束后,我就要去上班了。”今年50岁的谢钰,是“日行一善粥屋”的主管。在此之前,谢钰经营着一家“小饭桌”,照顾许多孩子的生活。“我的生活纯粹简单,也很容易与他人共情。”助人为乐更是谢钰的人生信条。 “记得有一天晚上,我在厨房清洗孩子们的餐具,发现窗外躺着一位衣着破烂的流浪汉。”得知这名外地男子因生意失败流落街头后,谢钰二话没说,下了一锅热乎的汤面给男子端了出去,还拿走了女儿的新水杯,灌满了热水给他。“当时一个路人看见了,隔着好几米对我大喊‘大姐,好人有好报’,我心里真的很开心。”谢钰说。 2018年的秋天,谢钰晚饭后独自在家附近散步,看到一家门面房上挂着“日行一善粥屋”的牌子,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:免费爱心粥,接待空巢老人、生活贫困的残疾人、环卫清洁工人等就餐。谢钰立刻进店询问,简单地了解工作内容后,当即表示,“我参与!”经营“小饭桌”的经历,让谢钰对厨房里的一切非常熟悉,很快就适应了粥屋的节奏,只要一有空就来做志愿者。 “一年后,粥屋主管田大姐因为要回老家照顾孩子,主管的位置空了出来。”因为谢钰直爽、认真的工作态度,粥屋创始人陈笑把这个重担交给了谢钰。而在找工作的同时,谢钰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粥屋与收入之间的关系。两个月前,谢钰找到了一份美容院的工作,十分欣喜,不过这也意味着她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。“我把粥屋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,只要不耽误这边的工作,我觉得辛苦一点也没事。” “她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了,不管晴天雨天还是刮风下雪,绝对按时到!”志愿者张黎说,谢钰几乎从未缺席爱心粥屋的工作。怎么做到连续四年四点起床呢?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。谢钰只是低头笑了笑,轻声说,“时间久了,我的生物钟比闹钟还准,好多个凌晨醒来后,打开手机发现时间是3点50多。” 谈起这四年在粥屋当主管的经历,谢钰有很多的回忆。“刚开始工作总有疏忽,有一次早上忙,一位来就餐的环卫工人想要两个馒头,忙起来忽视了。”为此,谢钰专门买了个笔记本,把每天工作的疏漏记下来,并思考解决办法,保证自己不再犯第二次。在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,“日行一善粥屋”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,而谢钰的工作也越来越顺手,粥屋的志愿者们也越来越信任她。 每天下班之后,谢钰会先来粥屋准备第二天的食材。晚上回家后,还需要提前在群内统计第二天早晨来粥屋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名单,提前分配工作。“我们有两个志愿者沟通大群,总共有近一千人,平均每天都会有8到10名志愿者来到粥屋服务,这些志愿者当中,有教师、有学生、有保安、有公司老板。” 每天凌晨,谢钰主要担任粥屋“主厨”的角色。准备三百多人的早餐,无疑是一份考验厨师身体素质的体力活。为了保证来就餐的每个人吃饱吃好,粥屋每天要消耗20多斤大米、10多斤豆子、70多斤蔬菜和400多个馒头。一米多深的锅、两 尺宽的盆,谢钰在十几平米的后厨里,掌起勺却一点不含糊。“早就习惯了,这么干几个小时也感觉不到累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