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,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,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民族都面临着许多共同关注的问题。在全球化时代,不同价值认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,世界艺术表现出全球性和地域性并存,形成一种辩证的动态关系。那么,中国水墨文化该如何发展,其前景如何?从国际文化交流与互补角度来看,水墨绘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,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,日益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。然而,我们在进一步强调国际性的文化对话时,往往单方面把对话误解了,误解成去理解并读懂西方的话语内涵和话语形式。这根本不是对话,而是移植别人的东西。交流与对话的基础是:你得有“东西可说”“可交流”,与别人处于共同平台上去碰撞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。刘西洁 战士 纸本设色 100×50cm 2016年 我们能拿什么样的东西去和西方人的视觉文化对话和交流呢?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水墨绘画,它作为中国人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而独到的方式,是中国人承载观念的形式结构,是自律化发展的产物。水墨绘画将中国人赖以休养生息的文化传统,深深嵌入现实情境之中,成为当代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。它不仅参与建构灿烂的中华文明,而且为世界美术的多元格局提供了自立和自足的一极。水墨绘画的文化品格不可替代,也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。在此语境下,水墨绘画能够获得参与交流的话语权,也是交流平台日益国际化、公共化所致。越是在公共的交流平台上,开拓地域化的文化价值的越重要。但我们不能墨守成规,那将彻底地走进死胡同。我的绘画观是:水墨绘画的前景不在于前人的法式,而是怎样把它作为“文化资本”和“文化资源”,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产生关系,彰显当代人的价值理念。唯有如此,才能建立当代水墨文化的社会基础。可以肯定:不论什么艺术,当它不能与人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,不能产生重要的价值认同,那么它一定是不会有生命力,即使历史再悠久也没用,水墨艺术同样如此。刘西洁 演练 纸本设色 68×48cm 2015年
在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三十余年里,中国当代水墨一直处于尴尬境地。纵使被冠上“新水墨”“实验水墨”的头衔,也不被以观念艺术占据主导的中国当代艺术圈认可,更不被中国传统国画界所接受。其中涉及一些具体问题,那就是如何使水墨的图式、媒材多样性得到发挥,并延展运用。在水墨图式具体的转化过程中,时常遇到的情形:即便这种图式代表着中国水墨的主体印象,但它在时代流变过程中仍旧经历着不断的调整和转化,从而实现内部更新。只不过,在面对中国整体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化时,关于更新的问题,愈加突出和明显。每个时代都有其核心问题,也存在表达这些核心问题的既定方式,绘画语言亦然。当时代变迁,核心话题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,表述方式自然也需要跟着变化。

在水墨绘画的探索层面上,如何使一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呢?我们对水墨媒材的态度应是更开放的。在材料越来越现代化,并日趋丰富的同时,人们的观念态度、文化取向、生活方式必将日趋多元化。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,出现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:宣纸与水墨这两种媒材在水墨绘画上的应用地位很难改变。所以只有不断转化,把它作为要素、作为资源、作为一种价值基础,去兼容当代视觉文化的多种表达方式。在视觉承载的传播手段上,强化水墨和宣纸的基础作用,发挥语言符号的价值意义。尽管当前水墨绘画大有“媒介创造”的异军突起之势,也宣告了智慧论对本体论、人本主义对形式主义、自我中心主义对主体自律行为的挑战。水墨绘画的媒材转换,体现出画家在原创性基础上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担当。同时,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,把传统文化中的永恒的精神创造性地转化出来,反映时代生活,并对当下现实社会发生作用,这是水墨绘画应有的时代表征。

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态以及文化变革,艺术呈现出日益开放与多元的景观。从水墨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,当观念艺术日渐成为主流,架上绘画被日益边缘化,我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坚守水墨,以架上水墨绘画作为应对艺术变革的思想利器。尽管仍然用的是传统的媒材,但它和传统水墨、现代水墨有着截然的区别。此时,水墨绘画必须强调它的公共性和观念性,那么,如何从视觉图像和符号创作上与当代人生活产生公共关系,由此造成对当代人文问题的直接切入。当然,并不是仅仅指某种特定图像,而是艺术家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体验在头脑中反应的产物,并将水墨精神融入当代日常生活中。在这个过程中,其实什么抽象的,半抽象的、或者符号性的也有“切入”的可能,由此可见,它不仅仅是关注社会中的某种前卫意识的流变,而是要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。或者是这个时代留给水墨画家的诸多不确定的拷问,它应有着当代艺术一贯的问题意识,一种追问精神,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,并带入创作范畴。

中国水墨绘画在每个时代发展都有其时代印迹,尤其是当代水墨艺术正是在多元共生中一路走来,仍处于不断讨论中。特别是当下社会文化命题在发生激烈变化的今天,这必然导致对水墨艺术已经超越了以往没有经历过的挑战,更重要的是,体现了在各地域之间的文明冲突,一种文化的自省与自觉。那么,如果我们能够逐一地解决到水墨画背后所彰显的文化立场、价值认同和批判精神等问题,那么,我们可以预见:一个超越、反思和不断创新的中国水墨绘画的时代也即将到来。

刘西洁 霍克尼 纸本设色 100×50cm 2016年

刘西洁 齐白石 (1) 纸本设色 45×68cm 2018年
刘西洁 齐白石 (2) 纸本设色 45×68cm 2018年
刘西洁 齐白石 (3) 纸本设色 45×68cm 2018年
刘西洁 毕加索 纸本设色 45×68cm 2018年

刘西洁 胡适 纸本设色 100×50cm


刘西洁 傅雷 纸本设色 68×50cm

刘西洁 战士 纸本设色 68×50cm 2016年


刘西洁,1964年出生于陕西西安,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(现中国美术学院)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,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研究生课程班。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