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【抱梅山房印选】陈根远:我的印学之路时间:2022-11-07 雕刻时光:我的印学之路 文/陈根远 记得那是1982年,刚上高中的我在报纸上见到“黄河流域书法联展”刘铁峰先生的一方篆刻作品,文曰“奔腾向前”,它所传递的整饬、古朴的印章魅力,一下吸引了我。我兴致冲冲地找来一块红砖,截出一块方形,精心磨平后,将“奔腾向前”四字依样画瓢于砖上,然后找到家中唯一合用的一把爸爸的修脚刀,迫不及待地刻了起来。印刻好后,不顾手上已经相当饱满的血泡,脸上堆满了可爱的笑容,恳请大院收发室的老奶奶,让我用一用她收信用的印泥。对于不少砖屑污染了老人的印泥,我满心愧疚,但我的第一方“盗版”篆刻作品总算诞生了。从此,上课时,我有了一个较为“高雅”的“开小差”方式,即用橡皮为同学用小刀刻名章。 1984年,背着父亲为我制作的木质印台,我踏上了奔赴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求学之路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印章的方寸天地磁石般地牢牢吸引着我。大学生活十分艰苦,有一次,我在济南古旧书店看到叶潞渊(1907~1994)的《静乐簃印稿》,叶老篆刻的古穆渊雅令我爱不释手,但想想辛劳的父母,权衡1.7元的定价,我恋恋不舍的放下了印谱。回到学校,我食不甘味,无心学习,《静乐簃印稿》不时闪现于我的脑海里。我终于知道自己无法释怀,又乘上公交汽车,最终还是把印谱买了回来。那一夜,我睡得特别安稳。 大学时代,会刻印的学生极少。我曾到处托人,介绍拜访会刻印的学长。因为求学心切,对于篆刻尚属绝对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”的我,曾约低我一级的学弟,冒然去拜访学校中文系的蒋维崧教授。蒋先生早年师从乔大壮先生学习篆刻,是海内瞩望的篆刻大家。他对我们年轻学生十分和蔼,话虽不多,但足以让我们了解什么叫“德艺双馨”。不久,先生的入室弟子刘少刚从北京考回母校,师从蒋先生攻读研究生。我遂得以时时请教少刚师。记得第一次看少刚师刻印,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看专业篆刻家刻印,我有茅塞顿开之感,觉得前几年我的印都白刻了。 广告中午贴在我们住十号学生楼一层门口。没想到刚到食堂吃完饭回到宿舍,就有数位同学先后敲门,问:“陈根远同学刻印是在这里吗?”很顺利这个下午刻了几方印,想想能买几本书了,真的蛮开心的。有一次在十号楼楼头摆下印材,挂上出自“名家”之手的广告,又有几位同学请我刻印。一会儿来了一位戴眼镜的学长,认认真真的看了广告上我刻的印章,说:“刻的真好。我们系也有一位刻印章的,叫刘少刚,你认识不?”我说:“当然认识,他是我的老师。”学长颇为惊讶:“你还叫他老师,我看你比他刻的好。”我不好意思,憋红了脸,赶忙说:“哪里,哪里。” 肚子里嘟囔“您不懂篆刻啊”。 1991年,我已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工作,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古玺印研究的论文《“昌平家丞”印考释》(《文博》1991年第6期),对此前老专家在“昌平家丞”印文字辨识、时代考订、职官钩沉方面的错误,一一辨析,并对沙孟海先生当年对秦式界格印的一些论断做了修正。从此,根据广读古今印谱的积累,凭籍篆刻实践对印章风格、印文变化的细微体会,我从一名篆刻爱好者成为一名古印研究者。2000年,香港举办“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”。这是关于中国古代印章唯一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,我成为应邀赴会宣读论文的十几位学者之一。 如今已经出版《陕西古代印章》《印章鉴藏》《陈根远说印章》等印章专书6本,还印行了《陈根远篆刻集》。十几年前,开始担任终南印社副社长,跟随赵熊老师、魏杰兄为陕西印友服务。2019年11月12日,经西泠印社第十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,我加入了西泠印社。 中国的印章艺术,尽精微而致广大。不觉浸淫其中已近40年。感谢印章,它使我领略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美;感谢刻印,它使我人生有了惺惺相惜的金石之交;感谢篆刻,它使我懂得做人要方圆兼备、刚柔并济…… 附:陈根远印学论著简目 一 1、《方寸之间见世界--中国古代玺印篆刻漫笔》,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。 2、《陕西古代印章》,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。 3、《印章鉴藏》,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。 4、《陈根远说古印》,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。 5、《陈根远篆刻集》,抱梅山房2013年4月出品。 6、《破解古印密码》,未来出版社2014年版。 7、《陈根远说印章》,荣宝斋出版社2016年8月版。 二 1、《“昌平家丞”印考释》,《文博》1991年第6期. 2、《古官印辨伪略说》,《碑林集刊一》1993年。 3、《西安出土“汉匈奴恶适尸逐王”印辨伪》,《故宫文物月刊》1993年第11期。 4、《古官印辨析五例》,《故宫文物月刊》1994年第4期。 5、《中国玺印起源概述》,《碑林集刊》1994年。 6、《新出齐“陈棱”釜陶文考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95年第3期。 7、《碑林旧藏古官印考略》,《碑林集刊,三》1995年。 8、《记两方隋金官印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96年第2期。 9、《也谈陕西咸阳征集古代玺印的断代与考释》,《文物春秋》1997年第1期 。 10、《二十世纪的陕西印坛》,《全国首届“篆刻学”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》 1997年7月。 11、《西安秦封泥出土地在秦地望刍议》,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》1998年第1期。 127、《〈山东新出土古玺印〉献疑》,《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》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。 13、《印章鉴定答读者》,《收藏》2001年第6期。 14、《九叠文印的历史与鉴别》,《收藏》2006年1期。 15、《古代印章的辨伪》,《文物天地》2007年3期。 16、《新见李自成时期两方官印及其相关问题》,《中原文物》2010年2期。 17、《方寸天地里的帝都印象——陕西与中国古代印章》,《收藏》2010年7期。 18、《喜读苏州博物馆藏玺印》,《碑林集刊十七》陕西出版集团、三秦出版社2011年。 19、《绥德藏古代铜印概述》,载《绥德瑰宝》第297--299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12月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