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厚植人才沃土,赋能高质量发展——西安高新区打造秦创原科创人才高地记实时间:2022-09-15 近年来,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,紧紧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,在政策创新、平台建设、服务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,人才生态明显改善,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。目前,高新区累计聚集国家和省、市级人超过400名;从业人员突破80万人,其中本科以上人才约30万人,硕博人才约7万人,海外人才超过7000名,智力密集度居国家级高新区前列。 深化顶层设计 打造引才育才“政策链” 坚持人才引领战略 围绕秦创原建设和重点产业布局,在《硬科技人才10条》基础上,升级制定了《高新区秦创原人才发展战略》,面向全球实施“百万人才计划”,计划用3年时间,支持主导产业企业,分层次、分领域引进12000名硬科技创新人才,从业人员总量突破100万名,打造以科创人才为主体、产业人才为支撑、公共人才为保障的人才队伍体系。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坚持分类施策,针对顶尖人才、领军人才、青年人才等不同群体需求,出台高新区秦创原人才新政,每年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,在项目扶持、生活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,用真金白银吸引留住各类优秀人才,打造“顶天立地”的人才梯队。同时加快创建全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,形成13条试点政策,力争在人才权限下放、市区人才互认、基金项目倾斜、个税减免幅度等方面实现突破。 构建精准引才路径 着眼海外人才招引,成立海外引智联盟,授牌首批11家海外人才工作站,精准搭建“校企才”对接平台。发布百万年薪求贤令、海外招才榜单、博士后招才榜单等紧缺人才目录,进一步明晰靶向引才路径。落实稳就业工作要求,深入省内高校开展“重点企业引才进校园”活动,吸引高校毕业生5000余人次。目前,高新区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才引智活动92场,参与企业5000余家,求职者超过5万人次。 强化载体建设 搭建干事创业“大舞台” 做强科研平台 加快建设丝路科学城、丝路软件城两大片区,举全区之力打造秦创原高能级成果转化大平台。重点推进中科院地基授时系统、阿秒光源等重大基础科研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建设,加快建设西安科学城、秦创原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器等校地融合平台。目前,高新区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4个、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60家、新型研发机构203家。 做实孵化平台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化双创载体,不断完善“众创空间+孵化器+加速器+产业园区”全生命周期项目孵化体系。鼓励创投机构投资并长期持有区内初创企业股权,支持人才持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并予以最高1000万元资助。目前,高新区共有双创载体174家,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8家,累计在孵企业超过1万家。 做优交流平台 高标准建成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,实现人才科创展示、高端人才服务、人才培训交流等功能一体化集成。常态化承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、海归创业大赛、全国双创周等区域品牌活动,集中展示硬科技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。 优化服务保障 构筑人才发展“生态圈” 整合公共政务服务 依托人才港,建立高层次人才“五个一”服务机制,实现政策咨询、项目申报、职称评审等业务“一站式”办理。同时加快开发人才小程序,融入住房、教育、金融等功能版块,逐步实现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。 强化创业金融服务 建成西安科创基金园(丝路前海园),发挥金融机构聚集优势,为有创业需求的人才提供专业化、个性化金融服务。瞄准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市、区联合设立人才基金,实行“揭榜挂帅”制,推行“人才贷”等专属金融产品,多维度加大人才创业金融扶持。 优化人才生活服务 启动建设1万套人才公寓,加快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。3年内分别按每年18000元、6000元标准,为博士、硕士应届生发放租房补贴,经认定的人才入住人才公寓可享受最高60%减免。推动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基地建设,人才及其家庭每年可享受3000元体检和2万元健康补助,子女可选择或统筹安排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。 |